南信学子暑期社会实践解码社区特色小店的公共能量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王元 2025-07-08
和团队伙伴日夜观察的“社会实验室”。    图为团队在凡几coffee的实地调研(凡晴 陆泯辰 柳佳瑶摄) 今年六月,这支名为“一杯咖啡一场观察”的九人团队穿行于南京陶谷新村社区、南秀村社区、南湖社区、磨盘街社区、小西湖社区、仙林湖社区六个典型社区,对16家特色小店展开深度调研。
在南京南秀村社区的街角,凡几咖啡馆的绿植墙下一排长椅,附近的社区居民正手持咖啡悠闲交谈,主理人说店面虽小,但是在帮助居民代收代发快递、有事帮忙上毫不含糊;磨盘街社区热力先生的宠物餐厅里,年轻主理人忙着为社区居民的宠物小狗设计的蛋糕;幸福剂咖啡馆中,坐着一对正在相亲的社区青年;小西湖社区里的能力有限艺术商店店主正专注准备社区手作节的物料。这些看似寻常的场景,正成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陆泯辰和团队伙伴日夜观察的“社会实验室”。
   

  图为团队在凡几coffee的实地调研(凡晴 陆泯辰 柳佳瑶摄)

  今年六月,这支名为“一杯咖啡一场观察”的九人团队穿行于南京陶谷新村社区、南秀村社区、南湖社区、磨盘街社区、小西湖社区、仙林湖社区六个典型社区,对16家特色小店展开深度调研。他们携带的不仅是记录本和问卷,还有现代通信技术专业、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青年学子设计的客流热力图分析模型——这场社会实践,正试图探索一个城市治理新课题:区别于普通的社区小店,特色主理人小店能将战略规划、店铺运维、内容生产、趣群经营等集于一身,工作重心在于营造品牌化、品质化的社区生活美学, 就近、方便地满足居民和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他们如何超越“打卡地”标签,真正激活社区生命力,参与社区公共治理?这些特色主理人小店如何通过审美劳动来影响社区公共性的生成?而这些青年创业者如何下沉至社区实现经营目标的同时成为社区升级的“轻骑兵”?   

  小店里的公共性辩证法

  “主理人的审美选择,能决定小店是社区的‘会客厅’还是‘孤岛’。”团队成员吴涛在调研笔记中写道。团队成员在与社区小店主理人的深入访谈中了解到,他们中的部分人往往会通过风格化场景、向导型人设、共生性愿景三重审美劳动,旨在实现扩增社区包容空间、深化居民互动、凝聚社区认同、提升社区公共生活品质的理想,但也伴随着因过度追求“颜值正义”压缩公共性能、固化消费茧房、抽空共治价值的隐忧。

  在田野调查中,团队捕捉到生动的案例,南湖社区的复古网红咖啡厅——南湖咖啡厅将外摆区改造为“共享长椅”,老友谈心青年办公在此均能自然交融,咖啡厅给社区居民提供可供社交、休憩的空间,社区居民为咖啡厅蓄积了流量。店主坦言,“这家店是在1985年南京“第一家路边咖啡厅”旧址上重建的,充满80年元素的咖啡厅,你看麦乳精、花朵蛋糕、包括这些陈设装饰,都与这一社区的气质相符,经营时,我们的客单价虽降了15%,但居民互动频次翻倍,这才是社区店的根。”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南湖咖啡厅外的社区老人(凡晴 陆泯辰 柳佳瑶摄)

   

  图为团队对南湖咖啡厅主理人进行访谈(凡晴 陆泯辰 柳佳瑶摄)

   

  图为团队成员在南湖咖啡厅的合照(凡晴 陆泯辰 柳佳瑶摄)

  “这边是钓鱼台河房,之前巷子小、房子破,毫无特色,这么好的资源有点浪费,原先这片区活动的都是城南老人,但是自从这些特色小店进来,焕然一新,哪怕不进去消费,在他们家设计的漂亮长椅上坐一坐,和老邻居聊聊天,看看外来的年轻面孔,带小宝宝放放风,感觉心情都好多了!而且呀,社区形象的提升也让我们居民的日常行为更自觉、更文明!”抱着小婴儿的社区奶奶对实践团队说道。

   

  图为团队成员在磨盘街社区对社区居民进行访谈(凡晴 陆泯辰 柳佳瑶摄)

   

   图为团队对能力有限艺术商店特色小店主理人进行访谈(凡晴 陆泯辰 柳佳瑶摄)

  然而,某网红餐厅用高价套餐筛选客群,露天座位的复古藤椅标着“消费入座”,最终沦为拍照背景板。“这就像‘审美泡泡’,切断了真实的社区联结。”学生朱超毅分析道。

[责任编辑:测试人员]
和团队伙伴日夜观察的“社会实验室”。    图为团队在凡几coffee的实地调研(凡晴 陆泯辰 柳佳瑶摄) 今年六月,这支名为“一杯咖啡一场观察”的九人团队穿行于南京陶谷新村社区、南秀村社区、南湖社区、磨盘街社区、小西湖社区、仙林湖社区六个典型社区,对16家特色小店展开深度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