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动态  |  实践
【乡村振兴】浙江大学生走访东梓关:梦回江南人家 探寻水乡文化
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 朱琳懿2020-09-06
8月8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聚焦新兴乡村,探寻多元发展”调研团来到杭州富阳东梓关村追寻在乡村振兴中的水乡文化。

历史长河翻涌,东梓关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浮沉,我们顺沿着布满沥青的青石板路来到了东梓关村。粉墙黛瓦,风韵永存,郁达夫笔下的这个江南古村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给世人以无穷的惊喜。8月8日,我跟随着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聚焦新兴乡村,探寻多元发展”调研团来到杭州富阳东梓关村追寻在乡村振兴中水乡文化的踪迹。

小桥流水人家

江南水乡,又可唤为鱼米之乡,我对它最初的印象也仅仅来自于课本上各代文人的风流文字之中。令我惊喜的是东梓关村满足了我对江南的全部幻想。青泥石路,粉墙黛瓦,毫无其他现代装潢粉饰,全是一幅古色古香的江南民居的模样。我的指间轻拂白墙,我不禁对这村庄生活产生无限向往,无愧为“中国最美回迁房”。

流水系情,立足于河岸旁远观房屋,我发现它的房屋并不是刻意死板的排列,反而是错落有致,恰到好处,每家每户都是对街而居。我们与不少的村民进行了交流与探讨,他们对于故乡的情怀与依恋令我动容,唤起了我对于家乡的回忆。我的故乡也是在江南的一个小村,每日清晨走出门就能够听到街坊领居在菜场门口的大声聊天的声音,东梓关的民居唤起了我对于故乡与童年的记忆。我想村庄设计师最初设计之时也一定是考虑周全,才使这水墨民居的疏淡意境中增添了一丝中国独有的人情味。同时在采访中,有不少的村民也主动同我们说到了发展的问题,“现在我们的日子真的在慢慢变好。”村民脸上挂着满足的神情坚定地说道。东梓关村借助独特的文化,发展市井经济。我想一个乡村的振兴最终还是需要落实到“人”身上,不管是赏心悦目的民居,还是日益增长的收入,只有我们身处在乡村中能够感受到充分的幸福感,乡村对于我们而言才具有归属感。

IMG_0854_副本.jpg

古建筑是一座村庄的根,将曾经的点滴都毫无保留的展示给每一个到访的人,天空雾蒙,又给村庄增加了一抹神秘。我们走进安雅堂、许家大院,抚摸着斑驳的墙壁,靠近被岁月冲刷变白的木雕、布满青苔的天井无一不在向我们诉说着这座村庄的历史与沧桑。我们站在的翻新后的东梓关码头边,望见眼前的一挽富春江水,想象着从前熙熙攘攘的船只从江面驶过,而村民过着农耕打渔的安适生活。岁月带给了这座村庄无尽的财富与积淀,古旧的老台门、废弃的木制农具以及村史馆中摆放着的一本本旧籍都成为了这座见证了村庄演变的一道道皱纹,却显得村庄格外优雅。从步入村庄的那一刻,我便能够感受到厚重的历史人文所带给这座村庄的独特气韵。

随着时代不断推进,青石板路的足迹越来越少,繁华热闹的村落逐渐远离喧嚣直至沉默。而正是对文化古迹与民居情结的保留使东梓关获得了重生的机会,听着村民们的感概,我的心中思绪万千,东梓关人倾心保留下来的文化,日后也成为了村庄重获生机的原因,实在是令人感概,我想这也是生活的馈赠。

我们在走访的过程中还遇见了一群旅客,游客提到:“这儿就是舒适,慢节奏,没有很多旅游景点那样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商业化气息浓重”。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是我在东梓关能够见到100多年前的望族大院,见到了被岁月漂白了痕迹的木雕回廊,我能够充分地感受到乡村古朴的那份记忆,它的力量深沉而又温暖。

游客在水畔驻足休憩。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章雨林 摄.JPG

世代乡贤传文化

东梓关的人同样令我们映像深刻,初初步入东梓关,我便能看到许多老人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浓浓的人文气息弥漫在村庄之中。当我们在村史馆中瞻望参观时,村庄的村史馆记录着一位位行善事、明德行的乡贤使我们暗暗地敬佩。有创制小学、建桥修路的许家兄弟,有一位位教书育人的桃李之师,他们用行动将善文化在村庄中不断流传下去,我望见这一位位道德的楷模,心中感慨万分,敬重之情油然而生。村庄对于我们而言意味着根,村庄的贤人、村庄的历史是我们身上的一份骄傲;村庄的节日、村庄的事物对于离家在外的游子们又是一份记忆的载体,在我的观念中,重文化,兴乡村,一个村庄只有注重当地文化的传承,才能不断地连绵发展下去,而我们作为村庄的一份子也有理由将乡村时刻放在心中,并为传承乡村文化而不断努力。我想这也是东梓关村得以不断发展的秘诀。

“东梓关在富春江的东岸,钱塘江到富阳而一折,自此以上,为富春江,已经将东西的江流变成了南北的向道……”这是郁达夫笔下的东梓关。时光流传至今日,我们感受着一个古村历史的积淀所带来的独特魅力,我相信在身后的江南水乡文化的支持下,东梓关还将在富春江畔熠熠闪光。


[责任编辑:蒋宇辰]
8月8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聚焦新兴乡村,探寻多元发展”调研团来到杭州富阳东梓关村追寻在乡村振兴中的水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