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新思启智润乡土 商智赋能绘新景”社会实践团:这个夏天,我们用脚步写下青春答案
七月的风是热的,吹过稻田时带着稻穗的清香,掠过油茶锅时裹着姜蒜的辛辣,拂过古镇青石板时又藏着蓝靛的微苦——这个夏天,我们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的“新思启智润乡土商智赋能绘新景”社会实践团,就追着这阵风,在桂林的乡野间踏出了一串青春的脚印。
稻田里的“科技课”与油茶坊的“传承课”
在灌阳神农稻博园的田埂上,我们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看着超级稻的叶片在风中舒展。阳光下,每颗稻粒都闪着光,驻村老师说,这就是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梦”的样子。那一刻突然懂了,“为国守粮仓”从来不是一句口号,是农民弯腰插秧的弧度,是科研人员蹲在田里记录数据的身影,更是我们新一代青年的的使命与担当。我们这些握着书本的手,此刻更明白:把商科的思维融入田间地头,让产业链条延伸得更长、让优质粮食的价值更好地体现,才是对“为国守粮仓”这份责任最生动的回应。
图为实践团成员游览灌阳神农稻博园的照片
顺溪村的油茶坊里,我们好似看到石磨在慢悠悠地转着、听到茶杵在铁锅里敲出“咚咚”的声响以及领悟到师傅教我们“一炒二碾三冲”的制作手法。一幕幕场景都在王书记的幻想版图中,慢慢开始有了起色。但第一书记王兆杰的话也让我们清醒:“酒香也怕巷子深啊。”于是,我们在会议室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思考,从“蹭饭书记”的流量思路到“扁担女孩”的带货设想,原来课本里的“供应链管理”“品牌营销”,在这方小屋里突然有了温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王书记油茶坊蓝图设想的照片
蓝靛布上的“创新题”与漓江边的“生态题”
大圩古镇的扎染坊藏在巷子里,蓝靛的味道像一场穿越千年的雨。我们亲手拿起针线,在素净的白布上小心翼翼地穿引、打结,一点点扎我们想要的模样。扎染坊的师傅说:“老手艺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随后,我们也有了新的想法与行动。后续我们可以把扎染做成校园文创的帆布袋,印上“桂林山水”的图案摆进景区——让“非遗+商科”的化学反应,能让老手艺长出新翅膀。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扎染坊的照片
漓江边捡垃圾时,汗水混着江水往下淌。看着塑料袋被树枝勾住的狼狈,突然懂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诗。我们和船工大叔聊“如何减少游客乱扔垃圾”,跟民宿老板谈“垃圾分类积分制”,原来“生态保护”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每个弯腰捡起垃圾的动作,是我们这些年轻人该琢磨的“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
图为实践团成员漓江边清扫垃圾的照片
红歌里的“信仰课”与直播间的“实践课”
在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红军军旗在广场上飘得猎猎作响。听说,红五师两个团面对敌军七个团的疯狂进攻,强守阵地三昼夜,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看着墙上战士们的照片,很多人年纪和我们差不多,突然鼻子发酸——原来“英雄”离我们这么近,近到能在他们的眼神里,看到我们该有的样子。他们的眼神里,有对家国的赤诚,有对未来的笃定,更有我们这代人应当承接的勇气与担当。风再次拂过广场,军旗依旧飘扬,像在诉说:英雄从未远去,他们就在我们追寻的目光里。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阻击战陈列馆的照片
熊村的老人们拉着我们唱《我的祖国》,二胡声有点走调,可老人们合唱的声音却格外齐整,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细碎的光,比任何舞台聚光灯都要灼亮。唱完歌,我们给村民们讲“陌生电话别轻信”,望着他们认真的模样突然懂了:传承红色基因,不只是在红歌里回望峥嵘,更是在当下护好他们的晚年安稳。这份踏实,或许才是对长眠青山的先烈们,最实在的告慰。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访熊村的照片
当然,最紧张的还是雪梨直播间。对着镜头介绍“灌阳雪梨甜过初恋”时,团队成员的手心里全是汗。可当看到弹幕里“下单”的消息刷屏,看到果农大叔咧开的笑,突然觉得,我们学的直播话术、流量运营,终于有了“用武之地”。3.6万点赞不是数字,是乡村特产走出大山的脚步声。
图为实践团成员直播助农灌阳雪梨后的合影
我们教孩子防诈骗、讲传染病知识,也跟着老农学炒油茶、学捆扎染布;我们在直播间为雪梨吆喝,也在漓江边捡起游客丢下的垃圾。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串起了我们对 “乡村振兴” 最鲜活的理解:它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每一次弯腰劳作的踏实,每一次为村民支招的真诚,每一次守护文化与生态的坚持。
这个夏天快结束了,我们的鞋子沾过泥土,手上留着蓝靛的印子,心里装着太多故事。原来乡村振兴不是新闻里的词,是稻田里的每一株稻,是油茶里的每一滴汤,是扎染布上的每一道纹,是红歌里的每一个音符。而我们,这群还带着学生气的年轻人,终于在这片土地上读懂:青春的意义,从来不是坐在教室里空想,而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成长的每一步,都踩在泥土最深处。
(撰稿: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新思启智润乡土,商智赋能绘新景”社会实践团 梁建丽、付乾、余佳佳、朱玉萍、梁曼佳、黎灏玥、李维豪、杨丁铭、赵前程、侯禹民、何昕颖、陈瑶、何思彤、杨艳秀、肖雯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