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核工业战线群英谱里,有一颗耀眼的明星,他就是2020年我国核地矿事业创建65周年华诞之际,荣膺“中国铀业功勋榜”人物、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校长)李学礼教授。
他与许许多多的老一辈核工人一道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经艰险、历磨难,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祖国,谱写了我国核工事业的锦绣华章;他用一辈子去诠释“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他用一生去展现作为人民教师赓续百年红色血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如磐初心。
他是中国学术界出了名的“硬骨头”。校长孙占学介绍说:“李学礼教授自20世纪60年代从苏联留学归国,主动要求分配到穷乡僻壤的江西抚州,从核地学领域白手起家,一干就是40年,成为享誉中外的水文地球化学学科的开拓者和资深专家;85岁身患重病但仍坚守实验室,指导学生、设计方案、分析数据、整理报告,一切都亲力亲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老树开新花’的传奇……”。
李学礼艰辛探索突破世界性难题。他留学回国任教40余年,到退休后也一刻没有停止过在科研道路上的攀登。他克服疾病困扰,带领科研团队到100公里外的721矿采集菌种、开展室内生物浸铀试验和野外现场生物堆浸试验。经过一次次试验,发现了一种被称作721矿嗜酸性氧化硫铁杆菌的菌种。利用该菌种使花岗岩高氟铀矿,火山岩中的高钛难浸铀矿铀的浸出率达90%以上,并大大缩短了周期,降低了酸耗,实现了该类铀矿石的高效浸出,解决了高氟铀矿、钛铀矿常温下难以化学浸出这一世界性难题。研究成果获国家系列发明专利,走在了国内外同行的前列,部分成果已转化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为满足高效利用铀资源的国家战略需求、促进我国铀资源开发领域的科技进步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他的学生刘金辉教授告诉我们:“李学礼退休后,由于早年长期的野外作业,李教授两个膝盖的半月板完全磨损,行动时需要拐杖,而他还身患严重的糖尿病。但他依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在条件艰苦的试验现场上,一待就是一个多月。在他影响下,科研队员无人叫苦、无人喊累。硬是靠一己之力,拉起一支40多人的微生物浸(地浸、堆浸)科研团队,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填补了相关领域的一个又一个研究空白。”核矿地质工作,是光荣而伟大的,但也是极度辛苦和危险的。他们住羊圈、扛钻机、锯矿石、吸矿粉。正是核工业人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才有了今天国家核事业的辉煌。
“我们的命运与中国核军工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国家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一次初心寻访座谈会上,以李学礼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核军工人”发自肺的心声,激起了师生们强烈的情感共鸣。
人民教师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李学礼作为一名教师,他的一言一行就是鲜活的教材。不忘初心,从风华正茂到两鬓如霜,在学校工作的40年里,李学礼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育人,李学礼带出来的团队中22个人,犹如22道光束集聚,一次次点燃创新和超越的引擎,为我国铀资源勘查与开发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几年来,他们团队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国防科工局核能开发项目等科研项目40余项,在铀矿深部找矿、复杂难处理铀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获得了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
初心如磐红灯传,为党育人风范高。李学礼从亲自担任班主任、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每年为全体大一新生开设“开学第一课”,到退下领导岗位后仍然带领学生实习实践,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全力承担好塑造学生人格与灵魂的“工程师”的角色,激励青年学子把握时代机遇,发挥聪明才智,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老师是我学习的指导者,也是我精神成长的引领者,他让我明白了最美的青春誓言就是爱党爱国。”学生丁兰芳如是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李学礼以自己60多年的教书育人生涯诠释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践行着立德树人的初心。他不愧为祖国核工战线的老黄牛。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高度评价也是殷勤的期盼。面向未来,李学礼带出的团队成员将一代接着一代继续以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高尚品格为指引,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以踔厉奋发者的姿态谱写好新时代东华理工人的优异答卷。
(指导老师:刘胜 游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