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正值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脱贫攻坚决战的关键之年。为践行“决战脱贫攻坚,投身强国伟业”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主题,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江南诗社关于安徽省基层文化扶贫调研工作团队利用队员身边资源,在符合疫情防控的条件下通过“线上+线下”的调研方法积极参与到个人所在地区的扶贫调研工作中。家住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村附近的队员张选安在黄梅故里——黄梅村开展了一系列的基层文化扶贫调研工作。

黄梅村文化墙上关于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简介(安徽师范大学 张选安提供)
政府策略引导好
安庆市宜秀区黄梅村是一代黄梅艺术大师严凤英的家乡,是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也是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如今的黄梅村处处鸟语花香,居民安居乐业不再有为生计担忧的顾虑,这一切都得益于黄梅村对本地文化资源的利用。在调研采访过程中,黄梅村村委会扶贫干部严书记同采访者说道:“自2013年刘奇葆部长专程来黄梅村考察基层文化建设时提出希望我们村要打响‘严凤英家乡’这个品牌,让黄梅戏艺术‘唱起来、沉下去、走天下’的建议之后,我们便开始实行文化扶贫的策略。”在调研中队员们也了解到每月都会有村干部进行下乡回访,为正在脱贫的和刚脱贫的农户讲解政府的扶贫政策,做好扶贫的教育宣传工作。也正是这样“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策略才能让黄梅村在短短七年时间里成为省级美好乡村的代表。
贫困人口加油干
除了黄梅戏这一文化资源的利用,黄梅村还利用龙舟文化,结合当地背靠菜籽湖的地理优势,龙山凤水之间又打造了一张独特的传统文化名片。“我们村里几乎人人都会水,老一辈的男丁几乎都是划龙舟的好手。”村民严松苗告诉调研队员,严爷爷作为村里最早的大学生,历经上世纪文化革命的波折一生未娶妻生子,在当初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如今凭借黄梅文化的火热他的知识变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他开玩笑的同调研队员说道“我平时就爱看历史,尤其爱研究我们本地的历史。这些宝贵的历史不去了解多可惜,所以他们发展文化,宣传这些,都要来请教我,我也乐于提供资料。”虽然已八十岁的高龄,但是他在向队员们介绍本地历史时依旧有条有理,对历史的叙述精确非常。

送戏下乡的表演场地(安徽师范大学 张选安提供)
守护成果有良方
脱贫之后更难的是守护好扶贫的成果,如何不让脱贫村民再次返贫呢?面对调研人员的问题,黄梅村村委会的扶贫工作人员则带队员们参观了本村的文化扶贫宣传栏前,为调研队员解读起来:“通过产业带动,文旅效应,黄梅村撑起集体经济腾飞的翅膀,实现全村的完全脱贫,也保证了后续全村发展的动力。”原来黄梅村为响应习大大的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要求,将文化旅游所带来的的一部分经济收入投入到菊花产业种植中,既巧妙地促进了贫困人口的就业难,收入难问题的解决,也让守护脱贫成果有了有效的方案。调研队员张选安在调研笔记上如此总结道:将历史书中的文化历史转换为现实中的老百姓口袋里的财富,带动了本村经济的发展也给其他正在脱贫且有独特文化资源的贫困基层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方案。

黄梅戏宣传栏中关于全村发展路线的介绍(安徽师范大学 张选安提供)
江南诗社关于安徽省基层文化扶贫调研团队的线下队员说:“也许我只是去采访扶贫人物,去参观这些基层的变化,但是心里能感受到那种见证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的激动之心,在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我可以做的就是将自己所了解到一切记录下来,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我也准备投身到身边的扶贫公益事业之中。”据悉,后续几日的实践里,江南诗社关于安徽省基层文化扶贫调研团队还将继续奔赴扶贫一线,记录最真实的扶贫现状,做好省内文化扶贫调研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