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人们对于剪纸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剪纸艺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时代剪影,逐梦青春”剪纸实践团队开展了为期四天的线上问卷调查活动。
据记者了解到,剪纸问卷调查是这支剪纸实践团队历年来都在坚持做的事情,往年都是团队成员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发放问卷,采访实践当地的一些行人。受疫情影响,今年就改为了线上发放问卷调查。相较于往年的调查来说,线上调查收到的反馈数量更多,涉及到的地域也更加广泛,所收到的数据也更加广泛且均衡。

为问卷调查受访人员地域分布图(安徽师范大学 马文菊 提供)
一“剪”如旧:新人不知剪纸新貌
此次问卷调查共收到三百余份反馈,受访人员男女比例均衡,年龄主要集中在18岁至35岁中间,正值青春壮年,对剪纸的传承和发展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据反馈资料显示,有11.96%的人仅仅是听说过剪纸,甚至有近2%的人完全不了解剪纸,还有97.01%的人心中剪纸的用途仍是节日装饰,75.08%的人认为剪纸的主题仍是只有一些传统的花样。队员马文菊在向周围的同学采访时,同为大三学生的发小跟她说,“要不是看见你在弄这个剪纸活动,我都不知道剪纸还能有这么多的花样和一些现代的因素,我记忆中的剪纸似乎还只是那些窗花剪纸啊之类的。”
由此可见,大众对于剪纸的认知似乎还只是停留在最初的一些模糊印象,大多都是认为剪纸就是窗花之类的装饰品。“古老的剪纸早已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中吸收养分,逐渐融入了很多时代的特征和元素,比如动漫剪纸和人物肖像剪纸之类的,但是却缺少一个让大众普遍了解的机会和宣传吧。”副队长张雨萌惋惜地说道。
一市难求:市场狭小需拓新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外来文化的不断进步,比人工剪纸更为精准迅速的机器剪纸也极大地压缩了传统手艺人的生存空间。剪纸艺人的生活便越发举步维艰,甚至是难以为继。市场的选择和逼迫让剪纸的生存现状也越发的艰难。
据调查数据统计,有36.54%的人从来没有购买过剪纸作品,90.03%的人表示从未定制过原创剪纸作品,有近70%的人认为手工剪纸和机器剪纸的区别不是非常大,还有20%的人表示自己更喜欢机器剪纸,原因是“机器剪纸更为快捷精准”,“可以批量生产,价格相对较低”,这无疑是对手工剪纸的一大冲击和威胁。

众人机器剪纸和人工剪纸区别看法的统计图(安徽师范大学 马文菊 提供)
马迎春告诉记者,她在整理问卷数据的时候有一份建议让她感触很深。填问卷的同学说认识剪纸非遗传承人,然而剪纸只是他的副业,感觉真正剪纸的话在目前是无法生活的。我想这也是许多非遗面临的困境吧,或许只有当市场真正敞开的时候,当非遗真正成为现代职业,能够支撑起一个个家庭的时候才能真正地传承下去吧。
传承剪纸:任重而道远
剪纸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早在2006年便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传承剪纸之路,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数据显示,有88.03%的人认为剪纸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重要的,也有68.77%的人表示对剪纸很感兴趣,但是有58.47%的人表示周围从未开展过剪纸活动,感兴趣但是缺乏了解和实践的途径和机会。
据记者了解到,“时代剪影,逐梦青春”剪纸实践团队正是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的德雅书苑社团,该社团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每年都会在校内进行招新,开设剪纸课程班,而此次团队的队长何佳琪正是德雅书苑中书府的部长。
何佳琪表示,德雅书苑每年都会开设剪纸班、香道班、茶道班等六门课程,每次剪纸班的报名情况都是最踊跃的,大家都对剪纸有着极大地兴趣,就是苦于没有合适的入门之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传承剪纸还是需要更多的努力,选择组建这样的一直社会实践队伍也是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经此深入地了解到剪纸。
细致观察、分析出病因以后才能对症下药。此次问卷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剪纸传承上的问题和弊端,值得大家深思和考量。团队成员马迎春说,“这一次的问卷调查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我都想以后开一家剪纸店铺了,剪纸手工小饰品,开设手工体验课之类的,跟年轻人的审美相对接,说不定也别有一番成就呢!手艺或许也可以安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