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头部

彰显劳动育人的四维价值

作者:河北大学 董志 2021-02-24

“实干兴邦,劳动最美”,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劳动创造人本身、创造历史、创造世界,可以说,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上,人类劳动的形态虽已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劳动的内涵在更新,劳模的标准在“进阶”……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是永恒的,劳动精神始终是不变的成功秘笈,劳动教育成为青年成长中一堂必不可少的“必修课”。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共举’”的发展要求,2019年国家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弘扬劳动精神、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与全面部署。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决定着青年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要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价值,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让广大劳动青年都享有尊严、 感到光荣、出彩人生。

以劳树德:劳动是德育的“磨刀石”

劳动教育关乎青年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劳动具有道德教化的价值功能,通过劳动创造有质感、有温度的精神世界,帮助个体塑造现实的生命形态、成为完整的人,增强个体为社会谋福利而劳动的义务感、满足感、快乐感、尊严感和荣誉感。《尚书·无逸篇》有警语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的确,人需要劳动,需要在劳动锤炼中出力流汗、磨炼意志、汲取养分、升华人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在劳动体验中锤炼个人美德。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破即补,污即洗,乱即理,劳即谦……”。可见,劳动不仅创造人本身,劳动还是人道德生成的逻辑起点,它创造了人类生活世界中的精神性,形成和发展了人的理性精神、人文积淀和道德传统。正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所说,“人类特有的生活表现形式……都是从劳动中产生出来的”。抓住青年“拔节孕穗”关键期,在日常锻炼、实践教学、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中,通过“激励—自律—矫正”引导青年克勤克俭、远离奢靡,形成尊重劳动、热爱生活的优秀品格和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在劳动合作中培养集体观念。劳动具有凝聚群体成员道德体验和实现道德创造的价值功能,劳动合作中人与人的需要以及交往成为道德情感产生和成长的发源地。劳动合作有助于青年树立慷慨好义、乐于助人的品德,养成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集体观念。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首先是一项树立道德信念的特殊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本身的内在精神力量以及他为实现种种道德原则而进行的积极奋斗。”劳动教育引导青年由个体理性走向公共理性,使人在理性的交往劳动中不断构建自我与他人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合作最能体现集体意识和精神面貌,当看到团队成员挥汗如雨、勤奋劳动时,会产生怜惜和敬佩的情感;当看到团队成员团结互助、互相激励时,会产生快乐和幸福的情感;当看到团队取得成绩、受到表彰时,则会产生欣慰、光荣和自豪的情感。

以劳增智:劳动是智育的“成长梯”

劳动教育可以促进青年理解知识、增长才干,劳动具有增长智力的价值功能,通过劳动可以促进青年全面吸收优秀的文明成果、掌握专业技能,激发个体生产或生活能力。陶行知认为,劳动教育要“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立足新时代,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制造 2025”的伟大构想、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等一系列重大任务的提出,都离不开劳动教育以劳增智价值功能的发挥。

在亲身劳动中体悟道理真知。诗人陆游曾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为青年搭建了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桥梁”,通过劳动可以有效地检验知识、发展知识。我国有着悠久的耕读教育思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古代先民将“耕”和“读”结合起来,白天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与晚上挑灯读书相得益彰,正是这种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满足了劳动和智育的需要。列宁也说:“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毛泽东提出的“梨子理论”也是鼓励青年亲自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发展知识,亲身劳动实践是促进理论知识理解和巩固的“风火轮”,是实现知识灵活运用和及时更新的“推送器”,为青年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

在劳动历练中增长能力才干。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青年既要打牢基础知识又要及时更新知识,既要掌握各类技能又要具备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劳动是个体实现自我主体和外界客体的互动,正是“探索—学习—验证—反思”多次互动的做中学、学中做,让青年在劳动历练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增强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今,经济、科技、人才竞争白热化,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以劳动教育培养青年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芬兰开设技术课、纺织课和家庭经济学等劳动教育课程,注重培养青年生存技能;日本将劳动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公益服务与日常劳作之中,注重培养青年综合能力;德国鼓励青年到工厂开展真实劳动锻炼,注重培养青年实干技能;美国围绕职业生涯开展教育,注重培养青年就业能力。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要注重引导青年通过劳动历练发现问题、展开研究、整合知识、解决问题,变单一的体力劳动为具有思维含量的创新性、创造性劳动,增强青年创新能力。

以劳强体:劳动是体育的“训练场”

劳动教育可以促进青年健康身心、手脑相长,劳动具有强身健体的价值功能,以人的身体为载体,在劳动中实现锻炼提升的效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 良好的身心素质是青年健康成长的基础,这是劳动教育的原点,也是劳动教育的归宿。

在劳动锻炼中增强身体素质。劳动能锻炼强健的体魄、柔韧的筋骨,据科学研究证明,劳动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骨骼肌肉发育,能够明显改善呼吸效果,促进身体的吸收和代谢。倘若人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又怎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之中呢?毛泽东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增强体质、强健体魄既是‘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根本保证,也是个人心智发展、成长成才的必要前提。”教育部《体质调研》相关数据显示,近三十年来,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以及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全面下滑,小眼镜、小胖墩、小笨手等比比皆是,已经成为国家及社会关注的重点。青年正值身体发育期,奔跑、跳跃、攀高等项目不仅是身体锻炼的“必修课”,更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基本功”,惟有心灵又手巧、健脑又强身的健康人才能担起家庭的重任、才能塑造国家的未来。

在劳动锻炼筑牢身心平衡。劳动有益身心健康,它能够调节精神与形体的关系,劳动过程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能坚定意志、安神养脑,有助于人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愉快的情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运动对青年身心发展的作用,强调 “要把身心健康牢牢抓在手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自觉培养不畏艰难、顽强奋进的意志品质”。现代工业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青年缺少体力劳动、缺乏身心互动,普遍呈现出身心分离的状态,被打上“塑料青年”的标签。劳动教育为个体提供自然本性释放的平台,在劳动锻炼中实现青年自我人性的解放、实现个体的自我生成与创造,引导青年在不断自我确证的过程中接受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进而获得更多心灵上的满足与平和。

以劳育美:劳动是美育的“培养皿”

劳动教育可以促进青年感知美、塑造美、弘扬美,劳动具有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价值功能,通过劳动过程、劳动成果所呈现的审美价值认知美,通过劳动奉献开展创造性活动感受美的社会价值,促进青年树立“劳动最光荣”“用劳动奋斗幸福”的劳动价值观。

在劳动实践中奠定审美基础。劳动实践是审美观念形成的基础,劳动中人们形成了对“美”的认知和判断标准,具有了区别于动物的显著能力。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的审美器官与审美感觉,不断丰富与提高着人的审美情感与审美能力。美的产生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人在生产劳动中建立了对世界的实践关系及审美关系,人还能按“自己的内在标准”和“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在劳动实践中,青年可以接触劳动人民,切身体验劳动的艰辛,感受劳动的快乐,产生“劳动最美”的思想情感;青年可以接触自然风光,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美”的思想情感;青年可以开展劳技作品创作,激发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产生“劳动创造美”的思想情感,提高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

在劳动奉献中创造美的社会价值。劳动具有重要的以美育人作用,青年在劳动奉献中能够形成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的社会价值,进而感悟真“美”、真“善”,以劳动赋予生活不平凡的意义和价值。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立身的根本,是评判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正如作家老舍先生所说,“劳动能改变人的气质”。人在劳动中不仅改造着客观世界,也改造着主观世界,人在奉献中塑造自我并彰显社会价值。危难时刻,总有人勇敢逆行,知难而进的前行最美;夜深人静,总有人挑灯伏案,默默无闻的付出最善;佳节团聚,总有人坚守岗位,“舍小家,护大家”的守望最真……是的,劳动正在创造着意义、价值和光荣,“前人植树,后人乘凉”,谁能说那些因劳作而起的皱纹、因劳作而结的厚茧不是一个个勋章?


收藏 投诉
和劳动技能水平,要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价值,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让广大劳动青年都享有尊严、感到光荣、出彩人生。以劳树德:劳动是德育的“磨刀石”劳动教育关乎青年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劳动具有道德教化的价值功能,通过劳动创造有质感、有温度的精神世界,帮助个体塑造现实的生命形态、成为完整的人,增强个体为社会谋福利而劳动的义务感、满足感、快乐感、尊严感和荣誉感。